发表时间:2014-1-21 来源:刘晓刚书画艺术馆
大众日报 记者 逄春阶 陈巨慧 刘晓刚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,他的祖父刘佛缘先生是著名抗日爱国民主人士。由于曾祖父刘策先曾任满清末年的湖北省巡抚,刘家成为沂水县(现沂南县)城南刘家店子村的一个大地主。但刘佛缘是庶出,经常受人奚落、歧视,所以他从小就十分憎恶封建家庭的宗法意识,萌发出强烈的叛逆精神。 21岁时,刘佛缘冲破家庭的阻拦,东渡日本,考取早稻田大学,攻读法律专业。求学期间,他结识了孙中山先生,并于1908年加入中国“同盟会”。孙中山先生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和革命意志,赠给他一支日本手枪。他一面读书,一面从事革命活动,接受了旧民主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地洗礼,并读了马克思的原著《资本论》及《共产党宣言》等书籍。 辛亥革命后,刘佛缘从日本回到济南,就任山东省法政专科学堂(山东大学前身之一)教师、山东省议会议员,并开办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工作。 1937年,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寇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,并将战火燃烧到山东各地。刘佛缘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宣言,在八路军尚未开赴沂蒙山区之前,就陆续变卖良田两千亩,卖一亩地,买一支枪,组建起了抗日游击队。“他的队伍也是由小到大,慢慢发展起来的,他动员自己的子弟、亲友上前线,把家中的厨师、雇工、丫鬟及佃户家的青壮年全部组织起来,男的到连队,女的管后勤。”刘晓刚回忆当年的情景,眼睛里饱含着对祖父的崇敬,“当时这一地区的武装很多,但真正走上革命的很少。我们村里有几十个地主,他们都骂我祖父,说他是个疯子,凭着好日子不过,一心想当土八路,弄了一二十人的班子,天天一二三四地操练。但是我祖父不管这一套。” 后来,刘佛缘的抗日武装发展到了200多人,在沂河两岸拆桥破路,灭匪除奸,名声大振,成为各派政治势力争取的对象。战时的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多次派人游说,国民党第57军军长缪澄流也派副官常驻“双松堂”(刘家庄园堂号)。他们软硬兼施,耍尽花招,均遭到刘佛缘的严词拒绝。“在一个漆黑的夜里,趁祖父不备,国民党杂牌部队的几百人把我们的房子包围了,夺走了所有的武器,并把我的祖父软禁起来,把他老人家珍藏多年的孙中山先生赠予的日本手枪也抢走了。”刘晓刚回忆说,“这对我祖父打击很大,但这个老头儿他还是经得起考验,他重整旗鼓再来,后来又把队伍发展到一个营。”这支队伍,在南沂蒙号称独立营,他担任营长,之后得到中共分局、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的支持,与各县抗日爱国人士共同组建了抗敌自卫军,配合八路军转战沂蒙山区,同日伪军展开殊死斗争,后来,这支部队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686团,抗日战争胜利后,开赴东北战场。全国解放后,刘佛缘担任山东省政协委员、山东省文史馆馆员、沂南县人民代表。 “他性格很开放,穿着小破棉袄,扎着腰,穿着铲鞋,相当有学问。”回忆起对自己影响深刻的祖父,刘晓刚激动地站了起来,边描述边比划:“我祖父的主要功绩就是抗日战争,毁家纾难,为抗战做贡献。而在我们家中,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抗日的是我的母亲。” 刘晓刚回忆说,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的时候,他的父亲刘泽纲英年早逝,强忍悲痛的母亲王裕智坚强地照顾着年幼的4个孩子。虽然也出生在官僚大地主家庭,但父母早逝,家族成员的歧视与凌虐使她看透了封建地主家庭的黑暗,并在刘佛缘爱国思想的影响下,投身抗战之中。 佛缘任总指挥,他管大政方针,队伍建设,干部任用,作战计划,军事训练等,王裕智负责后勤保障,经济开支和思想政治工作。队伍的一切费用均靠变卖“双松堂”的田产来解决,繁重的任务落在了她单薄的双肩上。她办事精明干练,一手抓后勤工作,一手抓队伍的团结和纪律。她人缘好,威望高,既是领导核心,又是办事高手。 后来,王裕智随刘佛缘的抗日武装投奔沂南县抗日政府,在定居地沂南县北沿文村担任妇女识字班教员,带领近百名青年妇女,支援前线,拥军优属,组织学员学政治,学文化,学时事,开展文娱活动。 “我比较欣赏我的母亲,她拥护我祖父的主张,而且积极帮助他,成为他的得力助手。我祖父不让我们呆在家里,他就说让我们从小就出去锻炼。我那时候上四年级的时候,就让我哥哥自己背着背包去跟着部队拉练去,晚上行军跟不上队伍,都急得哭。他就说,你们不能在地主家庭中过安逸的生活,你们要胸怀大志。将来报效祖国,胸怀大志。”刘晓刚说,“为什么我们家这么多参加革命的?全都是我祖父,特别是我母亲鼓励我们出来的。” “说起来,哥哥康牛还是我在美术方面的启蒙老师呢。”刘晓刚介绍说,哥哥康牛1941年参加八路即入山东公学读书,毕业后在鲁中文协辅导从事美术宣传。解放战争中,任《鲁中大中画报》编辑、主编。这期间,他在画报上编发了几十套反映敌对斗争、劳武结合、支援前线、拥军爱民、土地改革等方面的连环画、组画。1947年,蒋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,他亲临鲁南前线和莱芜战地深入生活,创作了宣传画《保卫临沂》《从莱芜大捷到孟良崮胜利》《卖国贼蒋介石》等作品,得到好评。康牛几十年来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,是一位著名的军旅作家。 作为家中唯一的一个女孩子,刘晓刚的姐姐刘希麟也加入了八路军。在山东公学毕业后,刘希麟北分配到鲁中文艺辅导团做宣传工作,并于1944年1月调往鲁中大众报社,先后在报社和新华社鲁中分社做译电员,成为电台中唯一的一名女同志。在敌机狂轰滥炸下,她争分夺秒地收报、译电,让军区领导及时了解前方的最新战况,同时与延安取得联系,将毛主席的战斗部署传达给解放区军民,由于工作出色,刘希麟荣立二等功,并火线入党,成为一名先锋战士。
版权所有 刘晓刚书画艺术馆
电话:15864835777 手机:15864835777 QQ: 邮件:kysdt@163.com